
一、歷史的往事
(一)佛陀之世,波斯人的入侵印度
棲居生息於伊朗高原西南部(靠近波斯灣、現在的法爾斯省地區)的波斯(Persis)人,公元前六世紀之際,由居魯士二世(Cyros,前558—前529年在位)領導本族起義,打敗瞭由公元前六世紀初就統治著他們的異族——米底人(Media),建立瞭阿基米尼斯(Achaemenes;亦作阿基美尼德,Achaemnide)王朝。
居魯士死後,他的兒子岡比西二世(Cambyses,前529—前522年在位)繼位,不斷向外擴張。於公元前五二五年,征服瞭埃及,國勢日盛。
繼岡比西二世之後,便是著名的大流士一世(Darios,前522—前486年在位)。大流士一世王似不屬於居、岡的血統,又此人適與佛陀同世,他統治波斯三十六年,國勢大振,盛極一時。當時波斯帝國疆域東及印度河,南至波斯灣,西達地中海小亞細亞和埃及,北臨黑海連裡海,形成世界史上空前的大帝國。
還是在居魯士時代,波斯的勢力就已經向東伸展到瞭雪山西麓、印度河上遊以西的地方。約於公元前五一八年到公元前五一二年(佛陀四十七歲到五十三歲)之際,波斯大流士王繼續向東擴展勢力,占領瞭印度河西岸和印度河下遊的東岸地方;包括西北印度的犍陀羅、迦濕彌羅等地,都在波斯的統治之下瞭。
到這時期,波斯人融合著古希臘的文化,已經形成獨具一格的波斯文化。這是與雅利安人文化(吠陀文化)體系、淵源各不相同的文化。大流士王是世界史上的名王之一。由他侵略印度所施行的統治,包括波斯文化的統治,延續瞭將近二百年之久,對於印度社會、民族文化以及對宗教方面的影響,是不容忽略的。
(二)難陀朝代,希臘人的入侵印度
這一歷史事件是指世界史上另一名王——亞歷山大王(Alexander,前336—前323年在位)的東征。首先要從世界史上有名的波斯與希臘的戰爭說起。
波斯帝國的阿基米尼斯(Achaemenes)王朝,自公元前六世紀中葉(前550)以降,逐步征服瞭伊朗高原以西的廣闊地方,日益形成對希臘的威脅。特別是波斯占領瞭小亞細亞沿岸的希臘的一些殖民城市以後,雙方矛盾激化,終於發生瞭戰爭。
戰爭於公元前五〇〇年以波斯大流士王鎮壓小亞細亞的希臘人在米利特斯(Miletos)的起義開始。鎮壓瞭起義以後,大流士並不滿足。於公元前四九二年,揮戈指向希臘本土。許多希臘城邦國傢望威臣服,唯有雅典人(Athenae)和斯巴達人(Sparta)不肯降服(初征希臘)。
公元前四九〇年,大流士軍再攻希臘,矛頭直指雅典。雅典以少勝多,打敗瞭強敵,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馬拉松(Manathon)戰役(二征希臘)。
公元前四八〇年,波斯國王薛西斯(Xerxes)率軍攻打希臘,結果再遭潰敗(三征希臘)。公元前四四九年,希臘同盟軍隊徹底消滅瞭波斯在希臘的殘餘勢力,終於取得戰爭的最後勝利。
然而,此後希臘城邦之間互相爭雄,大鬧矛盾。其中,尤以雅典與斯巴達兩個城邦之間為甚,終於發生瞭內部戰爭(前431—前404,伯羅奔尼撒戰爭)。正當希臘城邦自相紛爭,加之奴隸不斷反抗,而使希臘城邦日趨衰落之際,在他們的北方的國傢——馬其頓(Macedonia)卻一天比一天強大起來。馬其頓人與希臘人在種族上原屬近親,可是希臘人自恃其文明的進步,總認為他們有些野蠻而采取輕視的態度。
公元前四世紀中葉,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Philip,前359—前336年在位)征服瞭希臘諸城邦,取得盟主地位。他曾經打算遠征東方,未及實現而遭臣下暗殺。
腓力二世的兒子便是亞歷山大王(Alexander,前336—前323年在位),即位之時年方二十歲。他是一代哲人亞裡斯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的學生,自幼受希臘文化教育,有雄略。繼其父志,進行東征,經希臘城邦同盟會議,決定征討長期以來的敵對者——波斯。
公元前四世紀後半葉(前334年5月),亞歷山大王率軍,浩浩蕩蕩由馬其頓首都派拉(Pella)出發,開始瞭長達十年之久的東征。其軍所向披靡,首先征服瞭小亞細亞。於公元前三三三年十一月與當時的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會戰於伊蘇斯(Lssus)——現在的土耳其境內阿納達市以東地方,波斯軍潰敗,大流士三世向東逃走。亞歷山大軍沿地中海南岸征服埃及(前332),並且在這裡建築以亞歷山大命名的城堡而鎮守之。接著,揮師巴比倫(前331)。於公元前三三〇年一月進駐波斯首都——波斯波利斯(Persepolis),掠得財寶無數(包括掠奪波斯其他城市的財寶,據說馱運財寶的馬匹有二萬頭,駱駝五千頭),並且縱火焚毀瞭氣勢雄偉、壯麗無比的都城宮殿。
波斯大流士三世於伊蘇斯戰敗後,逃亡到裡海東南山中,公元前三三〇年時被其臣下比蘇士所殺。至此,波斯阿基米尼斯王朝實際上宣告滅亡。比蘇士自稱波斯王塔薛西士四世。亞歷山大王為大流士三世舉行瞭隆重的葬禮以後,繼續追討對方的叛徒比蘇士(塔薛西士四世)。
公元前三二九年春,亞歷山大的軍隊越過興都庫什山脈,進入巴庫特裡亞(Bactria,阿富汗境內),占領中央亞細亞(蘇聯烏茲別克地方)。次年(前328)消滅殘餘勢力比蘇士,征服瞭波斯全部領土,建立起橫跨歐、亞、非三洲的亞歷山大帝國。

亞歷山大軍於公元前三二七年末或前三二六年初侵入印度,占領瞭印度河流域。是年亞歷山大王二十九歲,佛陀入滅已經一百六十年瞭。
亞歷山大先征服印度河東岸怛叉斯羅城(今伊斯蘭堡)城主太克西利斯;再征服印度當地山區,部族領袖阿比薩拉斯,以及該地區總督多克瑞亞斯,皆主動投降。
又征服傑盧姆河(時稱希達斯皮斯河)東岸。城邦國王普羅士(波拉斯)風姿英俊、體格魁偉(身高五庫比特以上)、勇猛正直,可謂印度風格的典型國王,臨陣雖戰敗而不乞憐。亞歷山大感其德操,仍舊讓他為王,並為之擴充疆域,和好鄰邦。亞歷山大於傑盧姆河西岸駐軍和戰鬥過的地方分別建城,名佈西發拉(紀念死去的戰馬,今之吉拉普)和尼卡亞(希臘文意為勝利,今之蒙城)。
再征服與普羅士(波拉斯)王國接壤的格勞塞部族,此部族屈於威力而投降。亞歷山大共占領印度(今之巴基斯坦)境內城鎮三十七座,其城鎮小者居民五千人,大者人口在萬人以上。還占領瞭大批村莊,人口總數不少於城鎮。
印度五河之一的齊納佈河(時稱阿塞西尼斯河),水流湍急,河中巨石尖棱,亞歷山大率軍過此河。又渡過拉維河(時稱希德拉歐提斯河),此河水平穩易渡。諸多印度當地部族皆投降,其中獨有卡薩亞部族(邦主亦名波拉斯),據其首府桑伽拉(今之拉合爾)進行抵抗。激戰後,亞歷山大占領桑伽拉城。
亞歷山大聽說薩陀累季河(時稱希發西斯河)東岸很富庶,城邦很強盛。激起占有欲,欲渡河攻占。然而,其部下因長期轉戰,感到沒完沒瞭,厭戰心生,士氣低落。雖經亞歷山大一再動員,而終無效,不得已,遂決定班師。班師之前,於該地修建瞭雄偉高大如塔式的祭壇十二座,舉行過祭禮,揮軍渡河西還。到達新建的西城,組成船隊,沿河流直下。
行前,亞歷山大把征服的印度領土(今巴基斯坦)全部交付波拉斯統治,共七個民族,二千餘城鎮。
亞歷山大回師,兵分三路:步騎兵一部沿河東岸(左岸)南下;主力、象二百頭,沿河西岸(右岸)南下;亞歷山大率部由河乘船而行。船隊有三十槳大船八十艘,有運輸船、輕型船以及原有和新造的各種船近二千艘。
行五日,抵二河匯流處。由於河道狹窄,水流湍急,駭浪驚濤,震天動地,有兩船折槳互撞,小有損傷。在這裡,各種部隊會師,重新部署。由於遇到馬利亞部族的抵抗,於是再戰於拉維河(希德拉歐提斯河)兩岸。此次戰鬥酷烈,亞歷山大在奪取馬利亞人城塞時,身先士卒登城,因梯折斷,後續人不能及時登上。亞歷山大隻身躍入城塞,被箭矢射透胸甲,負重傷,出血倒地。傷勢稍愈,即乘舟沿拉維河返回營地——拉維河與齊納佈河(阿塞西尼斯河)合流處附近。這時,餘下的馬利亞部族和歐克西德拉卡部族,皆派代表來請降。又造新船,沿途接受當地部族的歸降。在五河匯流附近地方,建造“亞歷山大”城一座(今之密頓城)。
印度河下遊東岸的穆西卡納斯族,先投降後反叛,亞歷山大鎮壓瞭他們,處決瞭不肯服從他的婆羅門。
亞歷山大船隊沿印度河南下,到達三角洲頂端的帕塔拉。在此建造船塢,留駐艦隊,派員統轄,征集四個月軍糧,充分作返航準備工作。海路由尼阿卡斯統領,由阿拉伯海經波斯灣返航到幼發拉底河口;陸路由亞歷山大親統,沿海岸回軍。行進到伽德羅西亞一帶,條件惡劣,給養困難,炎沙絕水,遭遇極度困苦。亞歷山大還軍至巴比倫,時為前三二四年,於此完婚,患熱病,翌年死。
亞歷山大自述其侵占印度河地區時的情形是:當地印度人有的主動迎降;有的逃跑後又被抓住;有的把他們的國傢放棄後逃跑,留下領土任憑他來處理。他把這些土地交給他的盟國和主動歸順他的人。
亞歷山大在印度時,有一回在野外草地上遇到幾個智者(婆羅門),平時他們常在這裡辯論各種問題。那天見亞歷山大偕侍衛走來,便停止爭論,隻是站在原地方跺腳。亞歷山大叫翻譯詢問何故跺腳。婆羅門答曰:“大王啊!我們每個人在大地上,隻能占有他腳下踩的這一點地方。你也不過是跟別人一樣。隻不過你特別好動,特別狠心。老遠地離開自己的傢鄉,在這大地上遊蕩,給你自己找瞭不少麻煩,也給別人添瞭不少麻煩。可是,過不瞭多久,你就要死去。死後,你在這大地上所能占有的,最多也不過是你的墳墓所占的那一小塊土地而已!”
據說,亞歷山大聽瞭後,曾向智者們表示深以為然。

(三)亞歷山大帝國的分裂與孔雀王朝的建立
在亞歷山大王侵略印度的混亂局面中,應運出現的風雲人物是阿育王的祖父——旃陀羅笈多(Chandragupta,月護,前324—前300年在位),據佛教文獻說他出身於剎帝利族,然而希臘文獻中傳說,他出身於低等種姓,認為他多半是與摩揭陀難陀王傢相關的私生之子。他可能是企圖顛覆難陀王朝而未果,於是出走西方,來到印度河的軍陣之間向亞歷山大求助,亦未遂願。嗣後,得到婆羅門謀臣考提利亞的輔佐,用其策略,先對摩揭陀國周圍地方進行侵略。亞歷山大退歸西方(前324)以後,旃陀羅笈多王便把難陀王朝推翻(前324),其時年方二十餘歲。旃王取得瞭恒河平原的統治權之後,便引軍向西北印度進擊希臘人,遂把希臘占領的印度河以東的國土收復瞭回來。
亞歷山大西還之際,曾把軍政事務委付於留駐下來的臣下,可是,由於印度人的反抗和希臘人內部的紛爭,以致希臘人在這裡的勢力,很快地削弱下去,甚至消逝。然而,經過瞭還不到十年的光景,希臘的另一國王再次出現於西北國境上,這就是敘利亞王國的開創者——塞琉古一世(Seleucos,或作叟留寇斯,前305—前281年在位)。
原來,亞歷山大王逝世後,因部下紛爭,曇花一現的大帝國疆域,不久即分裂為四:馬其頓的克山德魯(Cassandros,前301—前297年在位);小亞細亞(土耳其西半)、特拉克(Thracia,保加利亞地方)的利西瑪庫斯(Lysimachos,前306—前281年在位);埃及的托勒密(Ptolemaios,或作帕特列梅奧斯,前305—前285年在位);敘利亞、伊朗地方的塞琉古(Selcucos,或作叟留寇斯,前305—前281年在位)。
塞琉古一世擁有原亞歷山大帝國東半的大部分領土。他於公元前三〇五至前三〇三年之際,妄想實現亞歷山大沒有實現的征服印度的野心。他先攻占瞭巴庫特利亞(Bactria,阿富汗境內),接著引軍渡過瞭印度河。這時,旃陀羅笈多王已經由西北印度還軍中原,遂又動員強盛的軍力再次發兵西北抗擊外敵。大概塞琉古預計到自己的軍力不足以打敗印度人,兩軍沒有進行激烈的決戰,遂即雙方締結和約,時為公元前三〇三年頃。
依據和約,塞琉古割讓由阿富汗到巴基斯坦一帶四個洲的地方給旃陀羅笈多王,旃王向塞王酬贈大象五百頭。據說旃王還納瞭塞王的女兒為妃;兩國關系趨於親善友好。塞琉古王朝還派遣瞭使節常駐於孔雀王朝首都波吒厘子城(Patalipura,華氏城,遺址在今巴特那市西北附近)。其中有一位使節名叫米格斯提奈斯(Megasthenes,或作麥加斯梯尼,約前350—前280年在世),駐在印度經十年之久,著有《印度迦》(《印度記》)四卷(原書今不傳,在古代西方作傢著作中有所引述,略可知其內容之片斷),較詳細地記錄瞭當時的印度情形。
旃陀羅笈多統治瞭恒河、印度河兩大平原以及西北的地方(括及阿富汗一部分並及巴基斯坦),國境東西由孟加拉灣到阿拉伯海,西北達興都庫什山脈,北至喜馬拉雅山脈,南過毗德亞(賓陀)山脈到達納巴答河。建立瞭印度前所未有的統一國傢——孔雀王朝(Maurya,前324—前188),定都於波吒厘子城,當時這裡不僅駐有來自敘利亞的使節,也駐有來自埃及的使節,蔚為具有國際性的商業、文化之都。
二、歷史的激蕩
波斯人、希臘人的侵略印度,特別是亞歷山大王的東征遠及印度,對後世歷史的影響既廣泛,又深刻,不僅影響到印度與西方世界的關系,對印度自身的政治、文化和宗教等諸方面也產生瞭深刻影響。
(一)對印度社會方面的影響
首先,在政治方面的影響,亞歷山大侵略印度後,經過瞭一個多世紀的時候,居住在巴庫特裡亞(阿富汗地方)的希臘人曾經企圖越過興都庫什山谷向旁遮普平原擴張勢力,這可以說是受瞭亞歷山大王遠征的影響而激發起來的一種野望心理。
此外,更為重大者,孔雀王朝的建立及其印度的統一,吾人似亦可以認為這是由於希臘人對印度入侵的結果。印度原屬種姓相互歧視,團結性較差。因外敵侵略,民族受到沖擊,促使印人團結精神大有進步。從而激發出一種力量,成為促進統一的動力。這種歷史激蕩的結果,大概是為人們始料所不及的事情。
還應當看到,這種團結進步力量的內在因素,與實現新興的宗教——佛教主張四姓平等的宗旨大有關系。當然,還有耆那教也是反對種姓制的。
由亞歷山大遠征而開辟的印度與西方的交通路線,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除瞭幾次短暫的停閉,從來沒有中斷過。直到現在,仍然在發揮作用。
亞歷山大當年在其占領區的各地,建築“亞歷山大”城堡,把歐、亞、非三大洲直接連結起來瞭,使東西方文化互為傳播,特別是將希臘文化傳來亞洲。此後不久,羅馬文化也因之傳來東方。
東西方的商業貿易,因之逐漸發展起來。希臘的貨幣在公元前四世紀初期,就已經流傳到印度瞭。由於希臘貨幣出現於印度市場,對印度商貿事業的發展,起瞭刺激促進的作用。
波斯、希臘風格的石造建築方法,因之傳入印度。由磚木建造發展為應用石料,系受西方的影響。
還有,由亞歷山大建造的若幹希臘城市,在印度原地民族村猶如海洋裡的島嶼一樣,作為特殊的存在,長期以來被保留下來,在印度的社會文化中,發揮著獨樹一幟的影響和別具一格的作用。
西方的金屬制作和石質雕刻的工藝技術,傳入印度,並長期存在下來和發展著。被後世稱為“日達拉”美術,便是淵源於希臘美術而形成的。阿育王石柱和佛塔建築上的精巧雕刻,是印度美術史上最古、最優美的作品。很明顯,這些作品帶有伊朗(波斯)風格。至於對佛像雕造方面的影響,尤為甚大。
波斯·阿基米尼斯王朝所使用的阿拉姆文字,演變為迦羅修底文字。在印度西北部和中央亞細亞地區,經數世紀間都在使用這種文字。阿拉姆亦譯寫作“亞拉姆”,迦羅修底亦譯寫作“怯盧虱底”,略作“佉樓”。佉樓文字被認為是阿拉姆文字的一個分支。阿育王的碑文凡是在西北印度發現的,都使用這種佉樓文字。在貴霜王朝之初,丘就卻、閻膏珍兩代國王的金屬所鑄貨幣都是用佉樓文字的。公元二世紀以後,佛教由西北印度經中央亞細亞傳入中國,據傳當時的漢譯原典有不少是用佉樓文字所寫的犍陀羅方言佛典。佉樓文字被西印度地方——西克夏特拉巴的太守一直沿用到公元四世紀左右。[1]

(二)對印度佛教方面的影響
1.由於波斯大流士的侵印,促使佛教在恒河流域中下遊地區,深深地紮下瞭根。摩揭陀(王舍城、竹林精舍、靈鷲山所在)、拘薩羅(舍衛城、祇園精舍所在)、迦屍(波羅奈斯、鹿野苑所在)等這些文化發達之地,成為佛教最牢固的根據地。
2.促使佛教向印度東南、西南方面發展。使佛教向西北印度發展晚瞭將近二百年。佛教的北傳,也因之而晚遲。
3.公元一世紀出現的舉世聞名的犍陀羅石雕佛像藝術,深受希臘影響,儼然希臘風貌。乃至葡萄、唐草紋等也全同希臘模樣。當然,也受到後來的羅馬文化的影響。
4.還有些學者認為,摩尼教[2]等波斯的宗教哲學曾對初期的佛教思想有所影響。波斯的火祆教[3]曾對大乘佛教有所影響。這些看法是否中肯,姑不予論;吾人學史,亦所應知。

[1]參見藍吉富主編:《絲路佛教》,《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第55冊,華宇出版社1985年版,第29頁。
[2]摩尼教:Manichaeism,起於公元三世紀(中國的三國時代)。創教者為波斯人摩尼Mani,生於公元二一六年(後漢建安二十一年)。其教雜合火祆、基督和佛教而成。亦稱明教、明尊教。其教不見容於波斯,轉而傳佈於羅馬東境及印度北境,亦傳來中國(時為公元六九四年,延載元年,見《佛祖統紀》卷三十九)。摩尼教崇二宗之說。二宗即明與暗,謂“心凈無疑,棄暗從明”是二宗義。亦被中國人稱曰陰陽教。摩尼教師職位有慕閣、拂多誕之別,唐人有稱曰大摩尼、小摩尼。其人善天文,唐史有摩尼師祈雨之記載。中國摩尼教,始來自波斯,繼來自吐火羅,不滿四十年而遭禁斷。然秘密流行,迄至元明,並為農民起義所利用。在敦煌發現有摩尼教殘卷經典。
[3]火祆教:公元前五六百年,波斯國有聖人,曰蘇魯阿士德(或作瑣羅亞斯德,Zoroaster),因波斯國拜火舊俗,提倡善惡二源之說。謂善神清凈光明,惡魔污濁黑暗。人宜棄惡就善,棄黑暗而趨光明。以光表至善之神而崇拜之,故曰拜火教。因拜光而拜日月星辰,中國人以為其拜天,故名之曰火祆。祆是“天神”之省文;不稱天而稱祆者,是為瞭說明這是外國的天神。祆,音xiān。此教於南朝時傳來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