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一次工業革命(時間:18世紀60年代)

重要事件發生地:英國
背景及重要過程:由於英國資產階級統治一方面積極發展海外貿易,進行殖民統治,積累瞭豐富的資本,擴展瞭廣闊的海外市場和最廉價的原料產地,另一方面,進一步推行”圈地運動”,獲得瞭大量的廉價勞動力,蓬勃發展的工場手工業,積累瞭豐富的生產技術知識,增加瞭產量,但還是無法滿足不斷擴大市場需要,因此,人類歷史上一場生產手段的革命呼之欲出。18世紀60年代,在英國的資本主義生產中,大機器生產開始取代工廠手工業,最終生產力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人類歷史上,把這一過程稱為”工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是18世紀60年代從歐洲的英國發起的技術革命,它最終確立瞭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地位,是技術發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開創瞭以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的時代。這不僅是一次技術改革,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第一次工業革命是以工作機的誕生開始的,尤其以蒸汽機作為動力機被廣泛使用為重要標志的。這一次技術革命和與之相關的社會關系的變革,被稱為第一次工業革命或者產業革命。
重要過程:歐洲的工業革命首先出現於工廠手工業最為發達的棉紡織業。
1733年,機械師凱伊發明瞭”飛梭”,大大提高瞭織佈的速度,紡紗頓時供不應求。
1765年,織工哈格裡夫斯發明瞭”珍妮紡紗機”,”珍妮紡紗機”的出現首先在棉紡織業引發瞭發明機器,進行技術革新的連鎖反應,揭開瞭工業革命的序幕。
1785年,瓦特制成的改良型蒸汽機的投入使用,人類社會由此進入瞭”蒸汽時代”。
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制成的以蒸汽為動力的汽船試航成功。
1814年,英國人史蒂芬孫發明瞭”蒸汽機車”。
1825年,史蒂芬孫親自駕駛著一列托有34節小車廂的火車試車成功。從此人類的交通運輸業進入一個以蒸汽為動力的時代。
1840年前後,英國的大機器生產基本上取代瞭傳統的工廠手工業,工業革命基本完成。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傢。
18世紀末,工業革命逐漸從英國向西歐大陸和北美傳播。後來,又擴展到世界其他地區。
法國是最早受到工業革命影響的國傢之一: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法國一些紡織業已經開始使用機器和蒸汽動力,其他工業部門也逐漸效仿。
19世紀中期,法國工業革命基本上已經完成。成為當時僅次於英國的工業國傢。
19世紀以後,美國工業革命迅速發展,湧現出許多的發明成果,如砸棉機、縫紉機、拖拉機和輪船等,特別是采用和推廣機器零件的標準化生產方式,大大促進瞭機器制造業的發展,推動瞭機器的普及。
19世紀中期,美國完成瞭工業革命。
19世紀早期,德意志一些地區開始瞭工業革命。
19世紀中期前後,工業革命在西歐和北美轟轟烈烈地進行的同時,也在向世界其他地區不斷擴展,俄國、日本等國傢也陸續開始瞭工業革命
重要意義:第一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瞭生產力,鞏固瞭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地位。並且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日益壯大,他們希望進一步加強自身的經濟和政治地位。值得一提的是,率先完成瞭工業革命的英國,很快成為世界霸主。
第一次工業革命要求進一步解除封建壓迫,實行自由經營,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資產階級通過革命和改革,逐漸建立第一次工業革命鞏固自己的統治。
第一次工業革命引起瞭社會的重大變革,是社會日益分裂成為兩大對抗階級即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無產階級辛勤勞動,直接創造財富,卻相對日益貧困,他們為瞭改善自己的處境,同時在和資產階級進行鬥爭,工人運動興起。工業革命還促進瞭近代城市化的興起。
二、第二次工業革命(時間:19世紀60年代後期)

重要事件發生地:德國
背景及重要過程:所謂第二次工業革命是指19世紀中期,歐洲國傢和美國、日本的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進瞭經濟的發展。19世紀60年代後期,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人類由此進入瞭”電氣時代”。
第二次工業革命尤其以電器的廣泛應用最為顯著:比如19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出現瞭一系列的重大發明。1866年,德國西門子制成瞭發電機;到70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由此電器開始用於代替機器,成為補充和取代以蒸汽機為動力的新能源。隨後,電燈、電動車、電影放映機相繼問世,人類進入瞭”電氣時代”。
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科學技術應用於工業生產的另一項重大成就,是內燃機的創新和使用。19世紀七八十年代,以煤氣和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相繼誕生,90年代柴油機創制成功。內燃機的發明解決瞭交通工具的發動機問題。到瞭80年代,德國人卡爾·弗裡特立奇·本茨等人成功地制造出由內燃機驅動的汽車,內燃汽車、遠洋輪船、飛機等也得到瞭迅速發展。尤其是內燃機的發明推動瞭石油開采業的發展和石油化工工業的生產。
1870年,全世界生產大約八十萬噸石油,而1900年的年生產量大幅猛增到瞭二千萬噸石油。
19世紀70年代,美國人貝爾發明瞭電話,
90年代意大利人馬可尼試驗無線電報取得瞭成功,世界各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聯系進一步加強。
第二次工業革命相比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具有三個重要特點:
一大特點是: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許多技術發明都來源於工匠的實踐經驗,科學和技術尚未真正結合;到瞭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自然科學的新發展,開始同工業生產緊密地結合起來,科學在推動生產力發展方面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它與技術的結合使第二次工業革命取得瞭巨大的成果。
二大特點是: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重要的新機器和新生產方法大都是在英國發明的,其他國傢工業革命的發展進程相對緩慢;而第二次工業革命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傢,新的技術和發明超過一國的范圍,其規模更加廣泛,發展也比較迅速。
三大特點是: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時,有些重要的資本主義國傢比如日本尚未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因此,兩次工業革命是交叉進行的,它們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業革命,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新技術,所以這些國傢的經濟發展速度也比較快。
第二次工業革命中,所謂的鐵銹地帶,發生在美國的中南部,環五大湖區域,這裡曾經是美國工業的脊梁,曾經象征著美國工業文明的汽車、鋼鐵等工業大多聚集在這個區域。這裡也是美國最為傳統,最為保守的地區。曾經代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巔峰,是人類工業文明的代表。而現如今,這個區域卻出現瞭經濟蕭條、大批企業倒閉、工人失業,人口外流、治安混亂,為瞭形容這個區域的經濟衰敗,人們取瞭個十分貼切又非常淒涼的名字:“鐵銹地帶”。
重要意義:第二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推動瞭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對人類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科技、和生產力產生瞭深遠的影響。
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生產力飛躍發展,使社會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形成西方先進、東方落後的局面,資本主義逐步確立起對世界的統治。
第二次工業革命,使得資本主義經濟、文化、政治、軍事等各個方面,發展不平衡,帝國主義爭奪市場經濟和爭奪世界霸權的鬥爭更加激烈。值得一提的是,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瞭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使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確立,世界逐漸成為一個整體。
第二次工業革命進一步增強瞭人們的生產能力,交通更加便利快捷,改變瞭人們的生活方式,擴大瞭人們的活動范圍,加強瞭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第三次工業革命(時間:20世紀四五十年代)

重要發生地:前蘇聯及美國
背景及重要過程:所謂“第三次科技革命”,是從20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的新科學技術革命,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的應用為代表,還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高新技術。這次科技革命被稱為”第三次科技革命”。
值得一提的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現,既是由於科學理論出現重大突破,一定的物質、技術基礎的形成,也是由於社會發展的需要,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對高科技迫切需要的結果。
第三次技術革命,是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科技領域的重大革命。空間技術的利用和發展是這次技術革命的一大成果:比如1957年,蘇聯發射瞭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開創瞭空間技術發展的新紀元,同時也極大地刺激瞭美國。
1958年,美國也發射瞭人造地球衛星。而1959年蘇聯立刻取得瞭一項新成就:前蘇聯發射的”月球”2號衛星成為最先把物體送上月球的衛星。正在美國人瞠目結舌之時,蘇聯宇航員加加林又在1961年乘坐飛船率先進入太空。而美國不甘落後,開始瞭60年代規模龐大的登月計劃,最終在1969年實現瞭人類登月的夢想。70年代以來,空間活動開始由近地空間為主轉向飛出太陽系。
1981年4月12日,美國第一個可以連續使用的哥倫比亞航天飛機試飛成功及安全降落。它身兼火箭、飛船、飛機等3種特性,是宇航事業的重大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1970年以來,中國宇航空間技術迅速發展,現已躋身於世界宇航大國之列。
第三次技術革命的成果還表現為原子能技術的利用和發展。比如:
1945年,美國成功地試制原子彈後。
1949年,蘇聯試爆原子彈成功。
1952年,美國又試制成功氫彈。
1953年~1964年間,英國、法國和中國相繼試制核武器成功。原子能的技術首先被應用於軍事領域,和平利用原子能工業也有一定發展。
1954年6月,蘇聯建成第一個原子能電站。
1957年,蘇聯第一艘核動力破冰船下水。
1977年,世界上有22個國傢和地區擁有核電站反應堆229座。
電子計算機技術的利用和發展是另一個重大的突破:比如:
40年代後期,電子管計算機成為第一代計算機。1959年,出現晶體管計算機,運算速度每秒在100萬次以上。1964年達到300萬次。
60年代中期,出現許多電子元件和電子線路集中在很小的面積或體積上的集成電路,每秒運算達千萬次,它適應一般數據處理和工業控制的需要,使用方便。70年代發展為第四代大規模集成電路,1978年的計算機每秒可運算1.5億次。
80年代發展為智能計算機。
90年代出現光子計算機、生物計算機等。大體上每隔5年~8年,運算速度提高10倍,體積縮小10倍,成本降低10倍。
第三次科技革命相比前兩次技術革命具有三個特點:
一是科學技術在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方面起重越來越重的作用,科學技術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
二是科學和技術密切結合,相互促進。隨著科學實驗手段的不斷進步,科研探索的領域也在不斷開闊。
三是科學技術各個領域之間相互聯系加強,在現代科技發展的情況下,出現瞭兩種趨勢:一方面學科越來越多,分工越來越細,研究越來越深入化,另一方面學科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相互聯系滲透的程度越來越深,科學研究朝著綜合性方向發展。
重要意義: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類文明史上繼蒸汽技術革命和電力技術革命之後科技領域裡的又一次重大飛躍。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的一場信息控制技術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不僅極大地推動瞭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變革,而且也影響瞭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類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也在發生瞭重大的變革。
第三次科技革命它加劇瞭資本主義各國發展的不平衡,使資本主義各國的國際地位發生瞭新變化;使社會主義國傢在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傢抗衡的鬥爭中,貧富差距逐漸拉大,促進瞭世界范圍內社會生產關系的變化。
值得一提的是,從1980年開始,微型計算機迅速發展。電子計算機的廣泛應用,促進瞭生產自動化、管理現代化、科技手段現代化和國防技術現代化,也推動瞭情報信息的自動化。以全球互聯網絡為標志的信息高速公路正在縮短人類交往的距離。同時,合成材料的發展、遺傳工程的誕生和信息論、系統論和控制論的發展,也是這次技術革命的結晶。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瞭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以往,人們主要是依靠提高勞動強度來提高勞動生產率。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條件下,主要是通過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勞動者的素質和技能不斷提高,勞動手段的不斷改進,來提高勞動生產率。第三次科技革命,促進瞭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重大變化,第三次科技革命造成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比重下降,使得第三產業的比重上升。為瞭適應科技的發展,資本主義國傢普遍加強國傢對科學領域研究的支持,大大加強瞭對科學技術的扶持和資金投入。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類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也在發生瞭重大的變革。
第三次科技革命,給全世界各國經濟的發展,既帶來瞭機遇,又面臨瞭嚴峻的挑戰。
第四次工業革命(時間:2013年4月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

重要事情發生地:德國
背景及重要過程:第四次工業革命產生的背景是,早在2013年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4月7日至11日舉行。全球65個國傢和地區的5000多傢廠商參展。中國以近600傢參展商規模成為東道主德國以外的最大參展國。值得一提的是,在為期五天的展會中,”工業4.0″概念受到重點關註。媒體及輿論認為,作為工業領域的全球領先展會,漢諾威工業博覽會推動瞭”第四次工業革命”。
德國聯邦科研部專傢伯伊爾曾經說,為加強德國作為技術經濟強國的核心競爭力,早在2006年的,聯邦政府就已經通過瞭《高技術戰略2020》,該戰略文件重點為《未來項目-“工業4.0″》。德國三大工業協會-德國信息技術、通訊、新媒體協會,德國機械設備制造業聯合會以及德國電氣和電子工業聯合會(以下簡稱”三大協會”)決定,三大協會共同建立一個名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平臺”的辦事處,該平臺已正式啟動,旨在推動實施聯邦政府制定的高科技戰略。
漢諾威工博會負責人柯克勒曾經認為,”工業4.0″在本屆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已成為核心題目,在未來10年至15年,制造業的綜合整合將對全球產業產生巨大影響。第四次工業革命已經悄然到來。
值得一提的是,18世紀中葉以來,人類歷史上先後發生瞭三次工業革命,發源於西方國傢及衍生國傢,並由他們所創新所主導。第一次工業革命所開創的”蒸汽時代”(1760-1840年),——標志著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的過渡,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個偉大奇跡;
第二次工業革命進入瞭”電氣時代”(1860-1950年),使得電力、鋼鐵、鐵路、化工、汽車等重工業興起,石油成為新能源,並促使交通的迅速發展,世界各國的交流更為頻繁,並逐漸形成一個全球化的國際政治、經濟體系;
第三次工業革命,開創瞭”信息時代”(1950-),全球信息和資源交流變得更為迅速,大多數國傢和地區都被卷入到全球化進程之中,世界政治經濟格局進一步確立,人類文明的發達程度也達到空前的高度。第三次信息革命方興未艾,還在全球擴散和傳播。
可以說,前三次工業革命使得人類發展進入瞭空前繁榮的時代,而與此同時,也造成瞭巨大的能源、資源消耗,付出瞭巨大的環境代價、生態成本,並且急劇地擴大瞭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尤其是進入21世紀,人類面臨空前的全球能源與資源危機、全球生態與環境危機、全球氣候變化危機的多重挑戰,由此引發瞭第四次工業革命——綠色工業革命。
重要意義:綜上所述,前三次工業革命,分別是蒸汽技術革命;電力技術革命;計算機及信息技術革命。重要的是,更加高級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將以人工智能、新材料技術、分子工程、石墨烯、虛擬現實、量子信息技術、可控核聚變、清潔能源以及生物技術等為技術突破口的工業革命。
第四次工業革命基於網絡物理系統的出現。網絡物理系統將通信的數字技術與軟件、傳感器和納米技術相結合。與此同時,生物、物理和數字技術的融合將改變我們今天所知的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綠色工業革命的目標:首先是實現碳排放的”脫鉤”,其中包括三方面的內容:一是促使已有的”黑色”或”褐色”能源”綠化”,即采用能耗更低、更清潔的方式使用化石能源,使單位能耗的污染強度下降;二是促使化石能源的使用與經濟產出之間”脫鉤”,盡量減少化石能源在經濟生產和消費中所占的比重;三是促進非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綠色能源的大幅上升,並促進這類能源的利用最終占據主導地位。